食用色素,是色素的一種,即能被人適量食用的可使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原有顏色的食品添加劑,又稱食用染料和著色劑,分為天然和人工合成兩種,合成著色劑因色澤鮮艷,著色力強、穩定性好、價格低廉等特點而被廣泛使用。靛藍是食品生產中常用的合成著色劑之一,關于靛藍的分析測試,有實驗員反饋回收率做不好,時高時低,事實真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揭秘真相!
本文所指的靛藍,CAS:860-22-0。因許多著色劑中文俗稱一樣,在選擇標準品的時候容易弄錯,比如CAS:860-22-0與CAS:482-89-3的著色劑,生活中習慣均稱之為靛藍,但兩者結構式是不一樣的,CAS:860-22-0的靛藍可以溶于水,而CAS:482-89-3的靛藍不溶于水。
CAS:860-22-0
CAS:482-89-3
實驗部分
SPE
小柱:聚酰胺小柱500mg/6mL
活化:5mL甲醇
平衡:5mL 水
上樣:5mL 1ppm靛藍標準品,溶劑檸檬酸溶液(pH 3.0~4.0)
淋洗:5mL 甲醇:甲酸:去離子水(4:2:4)(V/V/V),淋洗后抽干小柱中的溶液。
洗脫:3mL*2 10%氨水甲醇
收集洗脫液,并于50℃氮吹至干,用甲醇:0.02M乙酸銨溶液(1:1)定容至1mL,充分溶解后,上機分析。
儀器條件
色譜柱: C18-Wp(4.6mm*250mm,5um)
流動相:A:甲醇 B:乙酸銨(0.02mol/L)
梯度洗脫:0min 15%A,5min 35% A,12~22min 95%A,22.5~30min 15 %A
流速:1.0mL/min
柱溫:25℃
波長:254nm
進樣量:10uL
實驗結果
靛藍的加標回收率在60~100%,不同實驗時間、不同實驗員測試的結果不盡相同。
原因分析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靛藍回收率不穩定呢,我們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分析。
1 SPE方法
分布收集SPE上樣、淋洗溶液均未檢測到靛藍,對洗脫后的聚酰胺小柱做第二次洗脫,也未檢測到目標物;
降低SPE小柱上樣溶液的濃度至原來的1/5,并重復分布收集過程,洗脫液中靛藍的回收率依然不穩定,忽高忽低;
換用不同材質的容器,塑料容器和玻璃容器收集過柱溶液,排查盛放過柱溶液的容器是否吸附靛藍,結果并無差異。
經過對SPE方法的分析,回收率有時候可以達到90%以上,可見SPE方法沒有問題。
2 標準品存放條件
配置500ppm/水的靛藍標準儲備溶液,室溫存放一段時間,肉眼觀察其變化情況??梢妱偱渲煤萌芤簽樗{色,然后顏色不斷變化,放置三周后溶液變成黃色并一直保持這個顏色,可見靛藍水溶液在室溫存放穩定性不好,分析導致其變質的原因可能有溫度、時間、光照、氧氣等因素。
圖1 500ppm靛藍水溶液
將500ppm/水的靛藍標準儲備溶液配置后4℃保存,在不同的時間取樣,加水溶解稀釋成5ppm的溶液后,立即上機測試,并與新紅、檸檬黃、莧菜紅、胭脂紅、日落黃、亮藍、赤蘚紅B其他7種著色劑做對照,7種著色劑的處理方法與靛藍相同。8種著色劑峰面積測試結果見表1。由此可見,除了靛藍之外,其他7種著色劑在相同的保存條件下含量均無變化,而靛藍儲備溶液4℃保存時,隨著保存時間的延長,會不斷降解,一個月后有效成分只有初的66%。即使是同時配置的靛藍溶液,光照4h后,有效成分也只有初的83%,光照11h后,有效成分只有初的63%。
實驗方法改進
每次實驗均取固體靛藍標品,現用現配,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避光操作,實驗前處理時間控制在1天之內,樣品處理完后,立即上機測試,結果靛藍的回收率可以達到90~95%,RSD<5%。
小編建議
靛藍(CAS:860-22-0)性質很不穩定,不耐光和熱,實驗中靛藍回收率忽高忽低不穩定的原因主要是靛藍標準品發生了降解或者樣品中的靛藍在前處理過程中降解,為了避免靛藍的損失,每次實驗需要用固體的靛藍標品,現用現配,實驗用到的標品包括上機的和加標的,需要同時配置好并在相同的條件下保存,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避光操作,合理安排前處理時間,盡可能快的完成前處理,樣品處理完后,立即上機測試。